花齿突蟾

maculatus   Liu
   

  31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四川甘孜(模式标本CIB 2372),西藏江达(I雄、1雌)标本。成体:雄蟾成体体长65.4mm,雌蟾成体体长69mm,其他各部量度数据见表56;模式标本是1只雄性幼蟾,身体各部量度见表57。头较扁,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端圆、吻棱不明显,颊部向外倾斜,有一浅凹陷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眼间距小于鼻间距;颞褶厚,无鼓膜;上颌有短小齿突;无犁骨齿,舌大,后端游离,无缺刻;咽鼓管孔小。
表56 花齿突蟾成体量度(西藏江达)
Table 56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Scutiger (Scutiger) maculatus (Liu)(Jomda, Xizang)
单位:mm
项目 1♂ 1♀ 项目 1♂ 1♀
体 长
SVL 65.4 69.0 前臂及手长
LAHL 34.9
53.4% 33.7
48.8%
头 长
HL 20.6
31.5% 20.0
29.0% 前臂宽
LAD 8.6
13.3% 7.0
10.1%
头 宽
HW 22.5
34.4% 22.5
32.6% 手 长
HAL 18.7
27.1% 18.8
26.7%
吻 长
SL 7.9
12.1% 8.5
12.3% 腿全长
HLL 90.0
137.7% 90.0
130.5%
鼻间距
INS 5.0
7.6% 5.8
8.4% 胫 长
TL 25.5
39.0% 26.0
37.7%
眼间距
IOS 4.8
7.3% 5.0
7.2% 胫 宽
TW 8.8
14.5% 9.1
13.2%
眼睑宽
UEW 6.2
9.2% 6.7
9.7% 跗足长
TFL 46.0
70.4% 43.8
63.5%
眼 径
ED 6.2
9.5% 5.7
8.3% 足 长
FL 31.5
48.2% 31.4
45.5%

表57 花齿突蟾模式标本:(CIB)2372,幼雄量度(四川甘孜)
Table 57 Measurements of Holotype: (CIB)2372 of Scutiger (Scutiger) maculatus (Liu)
(Kantze, Sichuan)
单位:mm
项目 1♂(J) 项目 1♂(J) 项目 1♂(J)
体 长
SVL 49.0 手 长
HAL 13.0
26.5% 胫 长
TL 19.0
38.6%
头 长
HL 16.0
32.6% 前臂及手长
LAHL 24.0
48.9% 跗足长
TFL 32.0
65.3%
头 宽
HW 17.0
34.6% 前臂宽
LAD 4.0
8.2% 足 长
FL 22.0
44.8%
眼间距
IOS 4.0
8.2% 腿全长
HLL 63.0
128.5% 内蹠突
IMT 3.7
7.5%

前肢较长,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;指浑圆而细长,指端球状,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而短于第四指;关节下瘤较清晰;掌突2个,内侧者大,呈椭圆形,外侧者小,圆形,均较扁平。后肢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,足长于胫;趾扁平,趾端圆;趾侧缘膜较发达,第一、第二趾约具2/3蹼,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约具1/2蹼,第四趾约具1/3蹼;关节下瘤不显著;内蹠突窄长,无外蹠突。
皮肤较粗糙;头背面疣粒较小而少,颞褶及其下方小刺疣多,背疣圆;肛侧无大疣,无股后腺。
腹面皮肤光滑。雄蟾上、下唇缘及四肢背面均有小刺疣,胸腺一对,相距远,上有细密黑刺,腋腺较胸腺小、刺少;雌蟾腋腺色浅。
生活时整个背面为暗灰橄榄绿色,吻棱下方及两眼间三角形斑黑褐色,背疣顶端色浅,基部周围黑褐色,背侧圆疣黄白色,指、趾端色浅。腹面灰黄白色或略带肉色。液浸标本深灰色,吻棱下方及眼间三角形斑、背疣周围黑色;腹面浅肉色,四肢有麻斑。
第二性征:西藏江达的雄性标本前臂较粗壮,第一、第二指背面及第三指内侧黑婚刺密集;胸腺一对,黑刺细密,腋腺下半部细黑刺较少(见费梁等2005a:图版V)。雄蟾较雌蟾皮肤粗糙,疣粒较多;无声囊,无雄性线。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趾间蹼较发达,缘膜宽;肛两侧无大疣。雄蟾胸腺上黑刺细密,内侧3指有小婚刺,腹部无刺疣。

生物学

生态习性 该蟾生活于海拔3300—3500m的小山溪或平缓泉水流溪边大石下。翻石后一般栖于原地不动,易于捕捉,但未发现蝌蚪及卵。在西藏江达同一泉水流溪中,还见到刺胸猫眼蟾和西藏齿突蟾成体及其蝌蚪;在四川甘孜同一小溪内发现有胸腺猫眼蟾蝌蚪及中国林蛙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讨论 1943年8月19日刘承钊在四川甘孜县朱倭附近之“阿散”(音)海拔11 OOOft*之小流溪内石下,首次见到一个幼雄蟾,他于1950年发表为花猫眼蟾Aelurophryne maculata。1973年8月26日费梁等在西藏江达县同普一平缓大型泉水流溪内捕获雄、雌成蟾各一只,与同一环境见到的刺胸猫眼蟾和西藏齿突蟾的雄蟾比较,胸部的刺团形态有明显区别,雌蟾与刺胸猫眼蟾相似,但腋腺大;与甘孜的花猫眼蟾雄性幼蟾相比,各部特征均较一致,西藏江达标本有上颌齿,但原始描述则无齿。目前将江达标本暂定为花齿突蟾,待今后在模式标本产地见到成体后做进一步对比研究。
Liu(1950: 136)在发表Scutiger maculata sp. nov.时,其模式标本(Type)为“No.55869, Chicogo Natural History Museum, Juvenile male; Body length 49mm”。此后,Frost(1985: 417)记载Scutiger maculatus (Liu, 1950)的正模标本(Holotype)也是FMNH 55869号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本种模式标本只有1只幼蟾,刘承钊在美国写完Amphians of Western China初稿后,于1950年将该模式标本带回中国,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,其标本号为CIB 2372,幼体雄性,头体长(SVL) 49mm。Liu(1950)和Frost(1985)记载花齿突蟾的模式标本号FMNH 55869实际是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的CIB 2372号标本。